2012年,笔者从民间收藏爱好者手中觅得一幅《固阳县全图》。经多方了解,现固阳县民政、档案等部门都没有此幅地图的相关信息。为此,笔者根据《固阳县志》、周边旗县区志书和其他相关资料,试对该地图作一简单考证。
一、《固阳县全图》概况
《固阳县全图》(以下简称《全图》,见图一),纸质,全图高69厘米,宽78.5厘米;正图高54.7厘米,宽62厘米。正图外框为0.3厘米宽的黑线,外框上方正中从右向左横排有“固阳县全图”镂空字样,为繁体字。外框左下方从上向下竖排有“固阳县人民政府民政科制”字样,亦为繁体字。正图内框左下方从右到左依次为比例尺和图例。比例尺为“二十万分一之比例尺”。图例有以下内容:“县城、区公所、乡政府、自然村、县界、区界、乡界、炭窑、盐淖、大道、汽道、山脉、召地界、电话线、乡村道。”(见图二)

图一 图二
《全图》县域部分共分七个区,以序数为名,从“第一区”到“第七区”,并以红、蓝、绿三种颜色加以区分。七个区共有62个乡政府、1234个自然村。具体分布:第一区有5个乡政府、106个自然村;第二区有8个乡政府、123个自然村;第三区有12个乡政府、248个自然村;第四区有11个乡政府、204个自然村;第五区有9个乡政府、188个自然村;第六区有8个乡政府、187个自然村;第七区有9个乡政府、178个自然村。
《全图》县域东为武川县,北为达茂联合旗,西为安北县,南为包头市,东南为五当召和萨拉齐县。《全图》地名从右向左或从上向下排列,字体为繁体楷书。《全图》无绘制和印制时间。
二、《固阳县全图》绘制时间考
《全图》绘制单位为“固阳县人民政府民政科”。《固阳县志》载,固阳县人民政府成立于1950年3月23日。
(1)1954年1月17日,固阳县划归乌兰察布盟人民政府管辖,并将固阳县人民政府改为固阳县人民委员会。(2)直到现在,固阳县城居民仍将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党政干部居住的地方称为“人委家属房”。1968年4月8日,固阳县革命委员会成立。(3)1980年1月,取消固阳县革命委员会的称谓,恢复固阳县人民政府。(4)关于“民政科”这一机构的沿革,大致有以下几个阶段。1950年3月,固阳县人民政府设民政科, 1960年12月与劳动科合并为民劳科,1961年8月,民政科、劳动科分设,1970年6月,更名为民劳科,1971年底,单设民政科,1975年8月,劳动科业务又划入民政科,更名为民劳科, 1979年3月,撤消民劳科,分设民政科、劳动科,1980年1月,民政科改为民政局。(5)也就是说,在上世纪50年代,民政科一直是单独设立的。从“固阳县人民政府”这一称谓的沿革推断,《全图》当绘制于1950年3月以后,1954年1月以前。
下面,我们再从《全图》所反映的历史行政区划作进一步考证。如前文概况所述,《全图》县域部分共分七个区,并按序数称呼。第一区所在地在县城,第二区所在地在光叶公司(广业公司),第三区所在地在银号,第四区所在地在白灵淖,第五区所在地在兴顺西,第六区所在地在斗铺(西斗铺),第七区所在地在公盛西(公圣西)。
《固阳县志》载,固阳县以“区”为管理机构可追溯至1918年,当时来固剿匪的晋军马营长为便于管理,将固阳县划为5个区。此后,经历次增减,解放前,固阳县行政区划为7乡1镇。1950年3月,固阳县人民政府成立后,迅速废除保甲制,将民国时期的7乡1镇改为5个区,区下设立59个行政村。(6)“1951年6月,将5个区分为7个区,六区在兴顺西,七区在公圣西。1953年春,撤销一区,所属行政村归到相近区,在县城镇范围内建立城关区,同时把七区更名为一区。这时全县行政区划为:城关区、一区、二区、三区、四区、五区、六区。同年7月在全县范围内进行划乡工作,把城关区更名为乡级镇,恢复原来一区。”(7)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固阳县志》表述的第六区是“在兴顺西”。实际上,第六区是从第五区兴顺西中分出来的西斗铺。我们从《固阳县志》所附的两份表中可以清楚地看出,一份是《1950年固阳县行政区村表》,表中清楚地标明第五区所在地是兴顺西;(8)另一份是《1954年固阳县行政区划表》,这份表当为1953年划乡工作后行政区的延续,标明第五区仍为兴顺西,第六区为西斗铺。(9)所以这里的“在兴顺西”应为“在西斗铺”之笔误。从上述引文中,我们可以做如下分析:从1950年3月到1953年7月,固阳县行政区划尽管数量有变化,但仍是以“区”为一级行政单位,这与《全图》的表述是一致的。但这一阶段在“区”以下设的是行政村,而不是《全图》所标注的“乡”。真正的划乡工作是从1953年7月开始的。按《1954年固阳县行政区划表》统计,全县七个区共划分62个乡镇。(10)另外,区称按序数称呼也是在1955年6月之前。《固阳县志》载:“1955年6月,区称不按序数称呼,按区公所所在地地名称呼。”(11)这样一来,结合“固阳县人民政府”的称谓时间,《全图》的制图时间就可限定在1953年7月到1954年1月之间。当然,我们也不排除《全图》印制于1954年,一方面,划乡工作的进展时间没有确切记载,另一方面,固阳县人民政府改为固阳县人民委员会后的一系列运转也需要时间,因此《全图》从制图到印制这段时间仍待考。
三、《固阳县全图》行政区划历史沿革考
从《全图》所产生的年代推断,《全图》反映了上世纪五十年代初期固阳县及相邻旗县区行政区划的历史现状。
1、1949年后固阳县建置沿革
1949年9月19日,绥远和平解放,10月2日,绥远省人民政府成立。时固阳县属包头专员公署管辖。1950年9月,绥远省人民政府将包头专员公署更名为“绥远省人民政府绥中专员公署”,固阳县属绥中专员公署。1950年12月,绥远省人民政府将绥中专员公署改为“绥远省人民政府萨县专员公署”,固阳又归萨县专员公署管辖。1952年11月,绥远省人民政府决定撤销萨县专员公署,成立集宁区专员公署,固阳归集宁区专员公署管辖。1954年1月,固阳县归乌兰察布盟管辖。1958年5月,固阳县划归包头市管辖。同年7月,包头市将固阳县改为固阳区。1961年9月,复改县。1963年2月,固阳县再次划归乌兰察布盟管辖。1971年,固阳县复归包头市管辖,至今未变。(12)《全图》所反映的行政区划当为1952年底至1954年初固阳地理区划。其时,固阳县归集宁区专员公署管辖。
2、相邻旗县区行政区划历史沿革
按《全图》所录,当时的固阳县西接安北县,北邻达茂联合旗,东与武川县接壤,东南和萨拉齐县、五当召毗连,南与包头市相邻。由于固阳建县较晚,所以,历史上的固阳县与周边旗县的关系本身就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清代,固阳境内大部分为茂明安旗南境。县境西部,西南部与南部为原乌拉特东公旗地,东南一部分为原土默特部。民国初年,固阳县东部属武川县管辖,西部属五原厅安北县,南部属萨拉齐县。1919年8月,把茂明安旗圐圙点素以南、腮忽洞以西,以及乌拉特东公旗地一部分析出设立固阳设治局,固阳县境遂初具雏形。以后,又经数次调整县界及归属,终成现状。
关于安北县,李克仁先生《绥远省行政区划演变始末》一文记载:“1924年,绥远垦务总局以后套垦地日辟,五原一县鞭长莫及,请准裁撤西盟垦务分局,另设大佘太、临河两设治局。1925年,大佘太设治局和临河设治局正式设立,其中大佘太一局到1932年时改名为安北设治局,后改设临河县、安北县(今乌拉特前旗境内)。”(13)由此可知,“安北”出现在绥远地区行政区划中是在1932年,“安北县”的设立当在1932年以后。1958年,安北县被撤消,其辖地划归乌拉特前旗管辖。“安北”一词的由来,可追溯到唐朝总章二年(公元669年)。唐贞观二十一年(公元647年),唐王朝置燕然都护府;唐龙朔三年(公元663年),改燕然都护府为瀚海都护府;唐总章二年(公元669年)改瀚海都护府为安北都护府。(14)清初,设安北将军和右卫将军,管辖绥远地区。
这里需要指出的是,在1953年间,固阳西部除与安北县接壤外,其西北还与乌拉特中后旗相连,而《全图》在绘制相邻旗县区时并未标明。据《乌拉特中旗志》记载,1952年10月15日,乌拉特中旗与乌拉特后旗合并,称乌拉特中后联合旗。1954年10月,“根据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54)民建字第22号命令,……固阳县2个乡(双盛美、民丰乡)划归乌中后旗石哈河区。”(15)而《固阳县志》在描述这一史实时却是另一个版本:“1954年,……六区双盛美乡全部与爱民乡一部分划归乌拉特中后联合旗。1955年乌盟人民政府决定将原为固阳县管辖的民丰乡划给乌拉特中后联合旗管辖。”(16)两志所述有出入,但有一点是相同的,即双盛美乡是于1954年划归乌中后旗的。按《全图》所示,县域内双盛美为第六区双盛美乡政府所在地,也就是说,《全图》制作时,双盛美乡还未划归乌拉特中后联合旗。由此也可判定,该图制作时间在1954年10月前。
固阳县与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的关系可谓源远流长。如前文所述,设治前,固阳境内大部分为茂明安旗南境。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实为两个蒙古族部落领地。清朝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成吉思汗后裔本塔尔自喀尔喀土谢图汗部率千余户归附清朝。清政府诏封本塔尔为札萨克和硕达尔罕亲王,赐牧于大青山北部的塔尔浑河及艾不盖河流域,为喀尔喀右翼旗。康熙四十七年(公元1708年),爵位传至诺内之子詹达固密时,由亲王降袭札萨克多罗达尔罕贝勒,自此喀尔喀右翼旗改称达尔罕贝勒旗。后金天聪七年(公元1633年),成吉思汗弟哈布图哈萨尔后裔茂明安部长车根率部归顺皇太极。康熙三年(公元1664年),清廷封车根长子僧格为札萨克一等台吉,赐牧于艾不盖河源,为茂明安旗。1952年10月,达尔罕旗与茂明安旗合并,建立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17)《全图》县境北部标为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可知当时两旗已合并。
1950年8月,原属茂明安旗分子地的边墙壕、徐磨房、七分子、十分子、九分子、蛮庆召、西河槽、西山湾、东山湾、东公中渠一带、只几滩、万渠、兰家渠、段油房、二圈等自然村被划归固阳县管辖。1955年5月将固阳县境北部德和泉乡全部、同太永乡、公合乡北部以及爱民乡全部划归达茂旗。1958年,将所属乌兰忽洞乡、色气、聚宝庄乡划归达茂旗。(18)以上村落均在《全图》县境内。德和泉乡、乌兰忽洞乡属《全图》县境内第四区,同太永乡、公合乡(乡政府所在地《全图》标为南头分)属《全图》县境内第五区,爱民乡(乡政府所在地《全图》标为刘七分)属《全图》县境内第六区。
武川县位于固阳东部,光绪二十九年(公元1903年)置武川厅,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改厅为武川县。《固阳县志》在“建制”一编中,无与武川县境行政区划相关联的变迁记载。《全图》县境与武川县相接处,与现行政区划一致,无变化。
萨拉齐县境,即今土默特左旗和土默特右旗境,与固阳县相邻部分为今土默特右旗。清乾隆四年(公元1739年),设置萨拉齐协理通判,乾隆二十五年(公元1760年),改称萨拉齐理事通判厅,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改为萨拉齐理事同知厅,光绪十年(公元1884年),改为萨拉齐抚民同知厅。民国元年(公元1912年),萨拉齐厅改为萨拉齐县。(19)《固阳县志》载:1952年12月,将固阳县武拉地、耳沁窑子、德胜沟3个自然村划归萨拉齐县。(20)而据《土默特右旗志》记载:“ 1952年6月,为管理方便,经绥远省人民政府批准,将后山原属固阳县的耳沁尧、公山湾等村划入萨拉齐县,成为第9区。”
(21)二者所记,除时间有出入外,所划村落也有不同。从《全图》看,县境内已无上述村落。1958年4月,撤销萨拉齐县建制,其大部划归土默特旗。1965年3月,国务院决定撤销土默特旗建制,分设土默特右旗和土默特左旗。
《全图》县境东南与五当召相邻,五当召现为石拐区所辖。1919年,设立固阳设治局后,将石拐地区划入境内。1950年7月,五当召直属区人民政府成立,隶属乌兰察布盟。1951改称为乌兰察布盟石拐沟矿区人民政府,政府所在地由五当召迁往石拐大发,石拐从固阳分出。(22)1954年,石拐矿区小召子乡90户,古彦忽洞乡144户,本坝台梁乡刘四壕以东、大不浪渠子划归固阳县。固阳县七区新胜乡、二区城湾乡的新窑坡、红泥渠子、白银合套、田家渠子、此老兔、沙井沟6个自然村划归石拐矿区。1956年经内蒙古自治区人民政府决定,撤销石拐矿区人民政府。其原辖一区的新胜、乔圪齐、阿会拉沟(道尔吉忽洞召除外)、白彦楞、腮忽洞、登口、厂汉大坝等7个乡和吉忽伦图嘎查划归固阳县。1958年10月将固阳县所辖五当召地区划归石拐矿区。1961年7月,包头市人民政府决定,将吉忽伦图苏木划归固阳县。(23)《全图》所标石拐的确在县境外,包括五当召也在县境外。1954年,固阳县七区和二区划归石拐的自然村在《全图》县境内。
《全图》县境内还有五当召膳召地,图例中标为“召地界”,主要分布在第三区大庙乡境内和第七区忽鸡沟乡北,以“召地”命名。在当时特殊的历史背景下,这些召地有如飞地一般,不属当地政府管辖,所以用“召地界”予以区分。
《全图》标明县境南界与包头市接壤,即今包头市青山区。因有阴山相隔,所以固阳县和包头市区没有区划变更记录。阴山南麓行政区划在不同历史阶段有变化,因不在本文讨论范围,故不作考证。
四、《固阳全图》消失自然村落浅议
如前文所述,《全图》共绘制7个区、62个乡、1234个自然村。和现在固阳县行政区划相比,将《全图》第一区和第七区合并后,与今县境6个镇区划大体相当。
据固阳县统计部门资料显示,截止2011年,全县6个镇辖104个村委会、10个居委会,共有1001个自然村。据固阳县相关部门于2012年调查统计,全县自然村仅为951个。静态地单从数量上看,60年来,固阳县消失自然村283个,这个数目还是很可观的。当然,从1954年到现在,固阳县境区划几经变迁,部分自然村划进划出,难免在数量上有变化,但这种变化相对而言还是平衡的,换句话说,区划变更并不是自然村数量变化的主要原因。
1、境内自然村落消失原因
自然村落的形成,与当时原住民的生存需求有很大的关系。从历史上看,固阳地区最早是北方少数民族的驻牧地,游牧民族的生活习性决定了当时这里不会有农耕居民生产定居的村落存在。固阳地区村落最早形成于清代康乾时期,当地村落大量形成是在清末民国初期。当时,清廷在绥远地区实行大规模的放垦政策,大量为生计所迫的内地居民蜂涌而至,进行农业生产活动。这些移民中,以晋、陕、冀移民为多。境内迅速出现大量以“分子地”、姓氏和作坊命名的村落,这些村落所处的地理位置是与移民农耕开发的范围相衔接的,有一定的便利性。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为躲避战乱、匪患,一大批居住人口少、位置偏僻的自然村落也应运而生。
事物的形成和发展是一个变化的过程。这种无序的居住状态解决了移民最初的生存需要,但随着生活条件的改善,受出行、交往等各种原因的限制,特别是社会变革的影响,有些村落显然不再适合继续居住。于是,原有村落或合并、或迁移,村落布局逐步向合理化靠拢。这种变化比较集中地反映在上世纪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当时进行的人民公社化运动,在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原有村落的整合进程。农民集中开会学习、集中劳动、集中分配劳动成果等极具时代特征的生活方式,使得很多偏远且居住人口较少的村落迅速向附近大村落靠拢,形成了固阳历史上第一次大规模的村落整合。以《全图》第三区张三壕乡铁匠沟村为例,据现银号镇大圐圙村委东二分子村民邢志军介绍,铁匠沟村原住民为张姓人家,东二分子村原住民为陈姓人家,两村相距不远。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为生产生活方便,张姓居民全部搬迁到东二分子村居住,原铁匠沟村不复存在。类似这样的自然村还有很多,据说当时有近百个自然村消失。
固阳县自然村落第二次大规模整合出现在新世纪初。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农民生活也随之发生大的变革。新生代的农民开始大量外出务工,自然村落居民结构和数量发生巨大变化。同时,国家城乡统筹政策、生态移民项目、农村中小学教育大规模撤点并校等也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这种变迁。这一次的整合过程还正在进行中,它所形成的效应并未完全显现出来,最直观的是,大批的自然村落并没有完全消失。但是,自然村落居民数量急剧减少、年龄结构偏大已经预示着某些自然村落的无言结局。目前,固阳县居住50人以下的自然村有487个,由此可见一斑。
2、自然村落消失所带来的影响
村落作为自然人生存的一个载体,它必然同时附载社会人的其他信息,比如文化。自然村落消失所带来的最大影响主要体现在某些非物质文化的消亡。固阳县居民主要来自晋陕蒙冀四省区。中原的农耕文化和草原的游牧文化相融合,构成了固阳县独具特色的多元文化体系。当地传统的饮食文化既有蒙元文化的痕迹,又有鲜明的晋陕特色;秧歌、社火和戏曲等非物质文化同样有着西口文化的深刻烙印。当前,我国正处在一个大的社会转型期,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更多的自然村落会悄然消失。如果说第一次自然村落的整合是对无序的村庄排列进行的一种无意纠错的话,那么正在进行着的第二次自然村落整合必然伴随着文化遗失的阵痛。随着自然村落的消失,很多传统的非物质文化将失去载体。前几年,固阳还保存着中原地区不复存在的民俗文化形式,比如民间珍藏着的成套剪纸木雕花印板。然而,现在这种优势正在发生变化。随着自然村落的消失,各种油房、碾房、磨房坍塌,农业手工生产技艺无人传承;随着农村人口大量外出,附着在自然村落的各种文化娱乐形式开始凋谢,墙围子画、油布画、踢鼓子、码头调等民间艺术几近消亡;与村落相伴相随的方言土语正在被新的语体蚕食,那些记载几代人历史记忆的童谣、民歌、传说故事逐渐被忘却,直至完全消失。这种影响对于一个地区而言意义重大。本土文化的形成本身是一个漫长而艰难的过程,需要很多不同的必备条件。它的消逝,意味着这个地区的人文历史在发展过程中将出现断层,这是很可怕的事情。
现在,让我们回到这幅地图,它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个别自然村有标志,无村名;个别自然村命名并不科学,凡与“圪卜”有关的村名,《全图》均写为“圪巴”。总而言之,瑕不掩瑜,《全图》作为一个县级行政区域的历史记载,其历史价值和现实意义是巨大的。
一幅地图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一个地区、一个时代行政区划的简单记录,更多的是对一个地区历史文化的传承。因此,对它考证的意义也就不言而喻了。
【注释】
(1)《固阳县志·大事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第24页。
(2)《固阳县志·大事记》,第25页。
(3)《固阳县志·大事记》,第31页。
(4)《固阳县志·大事记》,第35页。
(5)《固阳县志·政治 军事》,第423页。
(6)《固阳县志·建制》,第53页。
(7)(8)《固阳县志·建制》,第54页。
(9)(10)《固阳县志·建制》,第54页-55页。
(11)《固阳县志·建制》,第55页。
(12)《固阳县志·建制》,第49-50页。
(13)李克仁《绥远省行政区划演变始末》,北方新报2009年4月22日第30版“草原往事”栏目。
(14)《资治通鉴》第13册,第6357页;《资治通鉴》第14册,第6447页、6474页。中华书局2011年8月第2版。
(15)《乌拉特中旗志·建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12月第1版,第55页。
(16)《固阳县志·建制》,第51页。
(17)《达尔罕茂明安联合旗志.建制》,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94年3月第1版第58-59页。
(18)《固阳县志·建制》,第51-52页。
(19)《土默特右旗志·大事记》,内蒙古人民出版社 1994年8月第1版第21、24、26页。
(20)《固阳县志·建制》,第51页。
(21)《土默特右旗志·建制》,第96页。
(22)《内蒙古地名·包头市卷》,内蒙古人民出版社2006年5月第1版,第75页。
(23)《固阳县志·建制》,第51页。